书名: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
作者: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页码: 1556
书籍格式: PDF
出版时间: 1999
书籍大小: 97.1M
书籍清晰度: 清晰版
书籍完整性: 目录、正文完整
书籍内容提要: 本志据事为本,贯通古今,详今略古,重在当代。上限始于事物的发端,下限断至1989年,个别事物延伸至1990年。记述了张家川的历史与现状
概述 1
大事记 11
一、周至清末时期 11
二、中华民国时期 18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22
第一篇 建置 45
第一章 区域位置 45
第一节 地理位置 45
第二节 区域演变 48
第二章 建置沿革 56
第三章 行政区划 62
第四章 县城乡镇 71
第一节 县城 71
第二节 乡镇 73
第二篇 自然地理 119
第一章 地质 119
第一节 地层 120
第二节 岩浆岩 121
第三节 构造 123
第四节 矿产 124
第二章 地貌 132
第一节 地貌类型 132
第二节 山脉 135
第三节 川道 142
第四节 峡谷 145
第五节 台塬 147
第三章 气候 148
第一节 四季气候 149
第二节 气候要素 150
第三节 气候分区 160
第四章 物候 162
第一节 农作物 164
第二节 树木 165
第三节 花序 166
第四节 动物 167
第五章 水文 175
第一节 河流水系 175
第二节 水资源 180
第三节 水质 182
第六章 土壤 183
第一节 土壤母质 184
第二节 土壤分类 184
第三节 土壤养分 194
第七章 植被 195
第一节 植被区系 195
第二节 植物种类 198
第八章 动物 203
第一节 动物区系 204
第二节 动物种类 204
第三节 珍贵动物 208
第四节 动物的地理分布 210
第三篇 自然灾害 213
第一章 旱灾 214
第一节 历代旱灾纪实 215
第二节 防旱抗旱 218
第二章 雹灾 219
第一节 历代雹灾纪实 221
第二节 防雹与抗灾 225
第三章 洪涝灾害 226
第一节 暴雨与水灾 226
第二节 连阴雨 229
第三节 防涝抗洪 230
第四章 寒潮与霜冻 231
第一节 历代寒潮、霜冻纪实 232
第二节 防冻抗灾 233
第五章 地震 234
第一节 历代地震纪实 234
第二节 防震抗灾 237
第六章 病虫灾害 238
第七章 其它灾害 241
第一节 禽兽灾害 241
第二节 滑坡、地陷 242
第三节 风灾 243
第一章 人口规模 245
第一节 总量 245
第四篇 人口 245
第二节 分布 251
第三节 密度 251
第二章 人口变动 254
第一节 自然变动 254
第二节 机械变动 255
第三章 人口构成 258
第一节 年龄构成 258
第三节 社会变动 258
第二节 性别构成 260
第三节 民族构成 263
第四节 文化构成 265
第五节 行业职业构成 267
第一节 婚姻 269
第四章 婚姻 家庭 姓氏 269
第二节 家庭 270
第三节 姓氏 271
第二节 政策与规定 275
第一节 组织机构 275
第五章 人口控制 275
第三节 宣传教育 278
第四节 节育措施 279
第五节 社会效益 281
第一节 工作机构 283
第一章 民族宗教工作 283
第五篇 民族与宗教 283
第二节 民族工作 284
第三节 民族关系 289
第四节 宗教工作 291
第二章 民族 294
第一节 汉族 295
第二节 回族 296
第三节 其它民族 304
第一节 伊斯兰教 305
第三章 宗教 305
第二节 佛教 323
第三节 道教 325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27
第一章 机构 327
第六篇 农业 327
第二节 技术服务(经营)机构 328
第一节 封建土地制度 331
第二章 农村经济体制变革 331
第二节 土地改革 332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 335
第四节 人民公社化 338
第五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42
第六节 专业户和新经济联合体 343
第一节 土地面积 347
第三章 土地 347
第二节 土地利用 348
第三节 土地管理 354
第四章 农业区划 357
第一节 东部关山林牧农区 358
第三节 西部黄土梁峁沟壑农经区 359
第二节 中部浅山农林牧区 359
第五章 种植业 360
第一节 粮食作物 361
第二节 经济作物 371
第三节 作物布局 372
第四节 耕作制度与栽培技术 373
第五节 良种繁殖 377
第六节 肥料 378
第七节 土壤普查与改良 380
第八节 作物保护 382
第九节 水果生产 385
第二节 劳动管理 389
第一节 计划管理 389
第六章 农业经济管理 389
第三节 财务管理 390
第五节 收益分配 392
第四节 合同管理 392
第一节 发展演变 395
第七章 农业机具 395
第二节 农机管理 397
第四节 农机经营 398
第三节 农机监理 398
第一节 水利工程 399
第八章 水利水保 399
第二节 小水电建设 408
第三节 水利管理 409
第四节 水土保持 411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417
第一章 机构 417
第七篇 畜牧业 417
第二节 技术服务机构 418
第三节 经营机构 419
第一节 发展概况 420
第二章 畜牧业生产 420
第三节 繁育改良 423
第二节 畜禽品种 423
第四节 饲养管理 428
第五节 畜牧业结构 429
第一节 疫病 431
第三章 畜禽疫病防治 431
第二节 防治 433
第一节 饲草 435
第四章 饲草与饲料 435
第二节 饲料 438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441
第一章 机构 441
第八篇 林业 441
第二节 经营管理机构 442
第三节 技术服务机构 443
第一节 演变 444
第二章 森林资源 444
第四节 护林机构 444
第二节 蓄积 446
第三节 分布 447
第四节 树种 454
第一节 林业规划 456
第三章 林业规划与分区 456
第二节 林业分区 457
第四章 植树造林 460
第一节 采种育苗 463
第二节 “四旁”及义务植树 464
第四节 荒山造林 465
第三节 植薪供煤造林 465
第一节 森林抚育 469
第五章 林木抚育与管护 469
第二节 护林防火 470
第三节 林政管理 472
第四节 病虫害防治 475
第五节 珍贵禽兽保护 479
第六节 营林管理 480
第二节 造林技术 484
第一节 造林方法 484
第六章 林业科技 484
第四节 调查设计 485
第三节 技术培训 485
第九篇 工业 487
第一节 个体工业 489
第一章 经济体制 489
第二节 集体工业 491
第三节 国营工业 496
第一节 机械工业 497
第二章 行业简介 497
第二节 建材工业 499
第三节 造纸、印刷工业 500
第四节 食品工业 502
第五节 缝纫工业 508
第七节 电力工业 509
第六节 五金日用品工业 509
第八节 木材加工业 511
第三章 冶金工业 512
第四章 工业管理 518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18
第二节 企业管理 519
第十篇 皮毛业 523
第一章 集散地的形成与发展 523
第二章 经销 526
第一节 行店、货栈 526
第二节 购销 527
第三章 加工 529
第一节 皮衣加工 529
第二节 皮革加工 532
第三节 羊绒加工 533
第四节 技术更新 533
第十一篇 乡镇企业 535
第一章 农业 538
第一节 种植业 538
第二节 养殖业 539
第二章 工业 539
第一节 建材业 540
第二节 金属制品业 542
第三节 食品业 543
第四节 木材加工业 544
第五节 其它企业 545
第三章 建筑业 546
第四章 交通运输业 547
第五章 商业服务业 548
第六章 企业管理 549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49
第二节 管理体制 550
第三节 经营管理 550
第一章 交通 555
第一节 机构 555
第十二篇 交通 邮电 555
第二节 故道 557
第三节 公路 561
第四节 桥梁 569
第五节 公路养护与管理 573
第六节 运输 576
第七节 交通监理 581
第二章 邮电 582
第一节 邮政 583
第二节 电信 591
第一章 集市贸易 597
第一节 集市 597
第十三篇 商业 597
第二节 物资交流会 599
第二章 经营体制 600
第一节 私营商业 600
第二节 集体商业 602
第三节 国营商业 604
第三章 商品购销 608
第一节 日用工业品 608
第二节 农副产品 620
第三节 生活、生产资料供应 626
第四节 副食品 632
第五节 废旧物资回收 634
第四章 饮食服务 638
第一节 饮食、旅店 638
第二节 理发、照相 640
第五章 粮油 641
第一节 机构 641
第二节 征购 643
第三节 销售 648
第四节 加工 657
第五节 仓贮 658
第六节 调运 659
第一节 机构 662
第二节 计划 662
第六章 物资 662
第三节 仓贮 663
第四节 供应 664
第十四篇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667
第一章 机构 667
第二章 县城建设 668
第一节 城郭变迁 668
第二节 市政建设 670
第三节 机关建设 675
第四节 住宅建设 677
第三章 乡镇村庄建设 679
第一节 张家川镇、龙山镇建设 679
第二节 其它集镇建设 680
第三节 村庄建设 682
第四章 房产管理 684
第五章 建筑设计与管理 686
第一节 建筑队伍 686
第二节 设计施工 687
第三节 材料与技术 688
第四节 质量管理 690
第一节 环境污染 692
第二节 环境治理 692
第六章 环境保护 692
第一章 财政 695
第一节 机构 695
第十五篇 财税金融 695
第二节 管理体制 696
第三节 乡(镇)财政 699
第四节 财政收入 700
第五节 财政支出 709
第六节 财政预决算 716
第七节 国债发行 717
第二章 税务 719
第一节 机构 719
第二节 税制 720
第三节 税种 724
第三章 金融 737
第一节 机构 737
第二节 货币 739
第三节 现金管理 745
第四节 储蓄 750
第五节 信贷 753
第一节 机构 760
第二节 险种 760
第四章 保险 760
第三节 效益 761
第一章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 763
第一节 管理机构 763
第十六篇 经济管理 763
第二节 计划编制 764
第三节 计划实施 767
第四节 计划监督 777
第五节 物资管理 777
第二节 统计工作 779
第一节 统计机构 779
第二章 统计管理 779
第一节 审计体制 785
第三章 审计工作 785
第三节 统计服务 785
第二节 审计监督 786
第二节 价格管理 790
第一节 管理机构 790
第四章 物价管理 790
第三节 差价 795
第四节 成本价 798
第五节 非商品收费 813
第六节 监督检查 820
第二节 集市贸易管理 823
第一节 管理机构 823
第五章 工商行政管理 823
第三节 工商企业管理 827
第四节 个体工商业管理 828
第六节 商标广告管理 830
第五节 经济合同管理 830
第一节 管理机构 831
第六章 计量管理 831
第二节 计量体制 832
第三节 标准化管理 834
第一节 建立组织 837
第一章 党的地下工作 837
第十七篇 中国共产党张家川县组织 837
第二节 迎接解放 839
第一节 中共张家川县(区)委员会 842
第二章 中共张家川县组织 842
第二节 党代表大会 845
第三节 基层党组织 847
第一节 组织工作 853
第三章 党务工作 853
第二节 宣传工作 862
第三节 统战工作 866
第四节 纪律检查工作 869
第五节 老年人工作 871
第六节 信访工作 872
一、剿匪肃特 873
第四章 中心工作纪略 873
三、减租反霸 874
二、镇压反革命 874
五、土地改革 875
四、抗美援朝 875
七、社会主义改造 876
六、“三反”、“五反” 876
九、整风和反右派斗争 877
八、肃反审干 877
十、“大跃进”运动 878
十二、“反右倾”斗争 879
十一、人民公社化运动 879
十三、国民经济调整 880
十四、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881
十五、农业学大寨 882
十六、“文化大革命” 883
十八、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888
十七、揭、批、查运动 888
二十、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889
十九、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889
二十二、改革开放 893
二十一、党的工作重点转移 893
第一节 县与乡村政权 895
第一章 清代、民国时期政权 895
第十八篇 政权 895
第二节 参议会与“国大”代表 898
第一节 选举 899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 899
第二节 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901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902
第四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908
第一节 机构设置 911
第三章 人民政府 911
第二节 县人民政府职能 914
第三节 基层政权 918
第一节 机构设置 921
第一章 人民政协 921
第十九篇 政协 党派 群团 921
第二节 政治协商会议 922
第三节 工作简述 927
第一节 国民党张家川地区组织 931
第二章 国民党 三青团 931
第二节 三青团张家川地区区队、分队 933
第一节 工会 934
第三章 群众团体 934
第二节 共青团 937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 940
第四节 农民组织 944
第五节 工商业组织 945
第一节 机构 947
第一章 公安 947
第二十篇 司法 947
第二节 国民党、三青团、军政、警宪、特人员登记 948
第三节 案件侦破 949
第四节 平息张棉驿反革命武装叛乱 952
第五节 治安管理 953
第六节 户籍管理 957
第七节 人民消防 958
第八节 狱政 959
第一节 检察机构 960
第二章 人民检察 960
第三节 经济检察 961
第二节 刑事检察 961
第四节 法纪检察 962
第五节 监所检察 963
第七节 控告申诉检察 964
第六节 社改检察 964
第一节 组织机构 965
第三章 人民法院 965
第二节 刑事审判 966
第三节 民事审判 970
第五节 人民来信来访 972
第四节 经济审判 972
第一节 机构 973
第四章 司法行政 973
第六节 案件复查 973
第三节 公证 974
第二节 法制宣传教育 974
第五节 人民调解 975
第四节 律师事务 975
第一章 机构 977
第二十一篇 民政 977
第一节 拥军优属 978
第二章 优抚安置 978
第二节 优抚 979
第三节 复退军人安置 984
第五节 知识青年安置 986
第四节 居民下放、返城安置 986
第一节 灾害救济 987
第三章 救济 扶贫 987
第二节 贫困救济 991
第三节 农村扶贫 995
第一节 “五保”及孤儿供养 997
第四章 社会福利 997
第二节 收容遣返 998
第三节 残疾人安置 999
第五章 婚姻登记 1000
第六章 地名管理 1002
第一章 管理机构 1005
第二十二篇 劳动人事 1005
第一节 干部来源 1007
第二章 干部 1007
第二节 干部管理 1009
第三节 干部调配 1014
第四节 机构编制 1015
第一节 劳动就业 1016
第三章 劳动 1016
第二节 用工形式 1017
第三节 劳动保护 1018
第四节 工人管理 1019
第一节 工资制度 1020
第四章 工资 1020
第五节 劳务输出 1020
第二节 津贴、补贴制度 1026
第一节 劳动保险 1029
第五章 劳动保险福利 1029
第二节 职工福利 1032
第一章 机构沿革 1037
第二十三篇 军事 1037
第二节 关隘 1041
第一节 烽火台 1041
第二章 军事设施 1041
第三节 堡寨 1042
第四节 防空设施 1045
第一节 民国兵役制 1046
第三章 兵役制 1046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制 1047
第二节 民国驻军 1049
第一节 明、清驻军 1049
第四章 驻军 1049
第一节 清、民国地方武装 1051
第五章 地方武装 1051
第三节 人民军队 1051
第一节 组织和装备 1053
第六章 民兵 1053
第二节 人民武装 1053
第二节 政治工作 1056
第三节 军事训练 1057
第四节 执勤建设 1058
第七章 重大兵事纪略 1060
第二十四篇 科学技术 1071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072
第一章 科技机构 1072
第二节 科技团体 1073
第四节 地震监测机构 1074
第三节 推广机构 1074
第一节 科技人才 1075
第二章 科技队伍 1075
第二节 职称评晋 1077
第三节 科技人员待遇 1079
第一节 管理 1080
第三章 科技管理与服务 1080
第二节 服务 1082
第一节 获奖成果 1084
第四章 科技成果 1084
第二节 鉴定成果 1087
第三节 学会活动 1088
第二节 科技脱贫活动 1088
第五章 科普活动 1088
第一节 科普宣传 1088
第四节 青少年科普活动 1090
第一节 农业技术 1091
第六章 科技应用 1091
第二节 畜牧兽医技术 1094
第三节 林业果树技术 1096
第四节 工业农机技术 1097
第五节 广播电视技术 1098
第六节 能源技术 1099
第一节 行政机构 1101
第一章 文化事业 1101
第二十五篇 文化 1101
第二节 群众文化 1102
第三节 文艺创作 1106
第四节 戏曲演出 1109
第五节 图书发行 1111
第六节 图书阅览 1113
第七节 电影放映 1114
第八节 诗、联选录 1116
第一节 民间文学 1122
第二章 民间文学与艺术 1122
第二节 民间艺术 1130
第一节 张家川报 1135
第三章 新闻 广播 1135
第二节 新闻报道 1136
第三节 广播 1137
第四节 电视 1142
第一节 机构与设备 1143
第四章 档案事业 1143
第二节 档案管理 1144
第一节 古遗址 1146
第五章 文物古迹 1146
第二节 化石点、古墓葬 1149
第三节 石刻 1150
第四节 馆藏文物 1153
第五节 革命文物 1157
第一节 行政机构 1159
第一章 行政管理 1159
第二十六篇 教育 1159
第二节 管理体制 1160
第二章 学前教育 1161
第一节 发展概况 1162
第三章 初等教育 1162
第三节 课程与课时 1176
第二节 学制 1176
第四节 教学方法 1177
第五节 复式教学 1178
第七节 主要小学简介 1179
第六节 思想教育 1179
第一节 普通中学 1183
第四章 中等教育 1183
第二节 职业学校 1196
第三节 中等专业学校 1197
第四节 大中专招生 1198
第一节 农民教育 1200
第五章 成人教育 1200
第二节 职工业余教育 1201
第三节 大专业余教育 1202
第六章 优惠政策 1203
第一节 发展概况 1204
第七章 教师队伍 1204
第二节 管理任用 1209
第三节 培训提高 1210
第四节 教师待遇 1211
第一节 经费来源 1218
第八章 教育经费 1218
第二节 经费支出 1223
第一节 校舍 1226
第九章 学校建设 1226
第二节 教学设备 1227
第一节 机构 1229
第一章 卫生机构 1229
第二十七篇 医药卫生 1229
第二节 人员 1234
第三节 设备 1240
第一节 中医 1244
第二章 医疗 1244
第二节 西医 1246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1248
第四节 医疗制度 1249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1251
第三章 卫生防疫 1251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 1258
第二节 寄生虫病防治 1258
第四节 公共卫生 1261
第一节 新法接生 1264
第四章 妇幼保健 1264
第二节 妇女保健 1265
第五章 医学教育 1266
第三节 儿童保健 1266
第六章 医药 1268
第一节 中药经营 1274
第二节 西药、医疗器械购销 1279
第三节 药政管理 1281
第二十八篇 体育 1283
第一章 机构与设施 1283
第一节 机构 1283
第二节 设施 1284
第二章 群众体育 1285
第一节 民间体育 1285
第二节 职工体育 1290
第三节 农民体育 1291
第四节 老年人体育 1291
第五节 残疾人体育 1292
第三章 学校体育 1292
第一节 中小学体育 1292
第二节 业余体育学校 1296
第一节 举办运动会 1297
第四章 体育竞赛 1297
第二节 参加国家、省、地(市)运动会 1298
第二十九篇 人物 1303
第一章 立传人物 1303
第二章 简介人物 1324
一、历史名人 1324
二、地师级以上干部 1327
三、高级科、教人员 1331
第三章 列表人物 1337
一、历史人物表 1337
二、英烈表 1340
三、流落在县境的红军、八路军战士表 1344
四、先进模范人物表 1345
五、高级科、教人员表 1353
六、在外地工作的县(团)级干部表 1354
七、留学生、研究生表 1358
第三十篇 民情习俗 1359
第一章 行业习俗 1360
第一节 农业 1360
第二节 匠作 1361
第三节 经商 1362
第四节 其他职业 1363
第二章 生活习俗 1365
第一节 饮食 1365
第二节 服饰 1367
第三节 住居 1369
第四节 用具 1370
第三章 婚丧喜庆 1371
第一节 婚嫁 1371
第二节 丧葬 1375
第三节 喜庆 1376
第一节 回族节日 1377
第二节 汉族节日 1377
第四章 节日礼俗 1377
第三节 法定节日 1380
第四节 庙会 1380
第五节 礼俗 1382
第五章 陋俗与禁忌 1383
第一节 陋俗 1383
第二节 禁忌 1385
第六章 社会新风 1387
第三十一篇 方言 1389
第一章 语音 1391
第一节 声韵调系统 1391
第二节 连读变调 1396
第三节 儿化 1397
第四节 文白异读 1398
第五节 张家川话与普通话语音比较 1400
第二章 词汇 1405
第三章 语法 1425
第一节 语法特点 1425
第二节 语法例句 1429
第四章 张家川县方言的内部差异 1431
第一节 部分汉族方言 1431
第二节 盐官话 1433
第三节 甘谷话 1434
第四节 神峪河话 1438
第五节 凤翔话 1440
第六节 东郿话 1446
第五章 谚语 歇后语 1449
第一节 谚语 1449
第二节 歇后语 1454
一、文献选辑 1459
(一)文牍、文告 1459
附录 1459
(二)撰文选录 1488
(三)主要文件存目 1491
(四)专志名录 1496
(五)资料存目 1500
二、传说、轶事、异象、奇闻 1501
(一)传说 1501
(二)轶事 1504
(三)异象 1505
(四)奇闻 1505
三、家谱、契约 1506
(一)家谱 1506
(二)契约 1516
四、御旨、碑文、墓志 1521
(一)御旨 1521
(二)碑文 1522
(三)墓志 1528
五、考证存疑 1530
(一)摩崖石刻 1530
(二)“大赵”国 1531
(三)太原故城 1531
(五)邽县故城 1532
(六)阿阳故城 1532
(四)《秦难见闻记》 1532
后记 1535